——野外采药实习心得
青山绿水随风行,雨打风吹也不停。
老翁问我何处去,本草伤寒黄帝经。
大巴车轰隆隆的来到教学楼后坪,载上一车很少接近自然的大学生,风驰电掣向贾岭进发。在之后的短短三天内,所经历的事情确实改变着我的思想。
“这里的山路十八万,这里的水路九连环……”在大巴车上的我脑海中一直回荡着这首经典老歌。一路上山清水秀、风光无限,山路曲折,水流蜿蜒,这是成长在中原地区的我从未感受过的自然景观。但起起伏伏的大巴车不由分说地破坏了我观赏景色的念头,只能靠着座背忍受着晕车带来的不适。好在旅途不长,不到三个小时我们便到达了贾岭药博园。
(小组成员合照) (小组成员和雷鹏老师)
稍作休息之后我们便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寻药之旅。
因为刚刚到达药博园并且下午剩下的时间比较短,老师带领我们先去中药园,短短的途中雷老师便帮助我们从脚下和路边的植物中认识了一些中草药,其中令我印象最盛的是渴望阳光的地锦草。它匍匐在人人踏足的小路上,却茂盛于烈阳之下。
走进贾岭中药园,雷老师便给我们上了印象深刻的第一课,当他指着一株叶片呈紫色的植物告诉我们那是木通,并让我们观察植物的性状时,我们就落入老师的圈套中了。“现在的社会呢,是花花世界,最需要的就是一双辨别真假的眼睛。”雷老师慢悠悠地讲到,“这是紫苏嘞,看旁边那个,那才是木通。”一边说一边指向旁边并不显眼的绿色植物。“啊!这才是木通?”我们哀嚎着。颜面尽失是我们收获知识的代价。
(霸占了木通位置的紫苏)
这天晚上,贾岭药博园的董事长龙总向我们介绍他的创业史。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龙总开创企业的初心是好的,他希望通过创立企业帮助这片居住在山村的村民获得更高的收入,也希望这片中药园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文化,提高健康意识。
如今人们的生活是便捷高效的,但这导致许多人没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忽视自己的身体,不得不忍受亚健康的折磨。提高健康意识无疑是每个人都需要做的,而中医文化则深深契合这一点。从小我们的家长就会告诉我们喝姜汤驱寒,吃大蒜辟邪,喝枸杞养生。中药文化是我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发扬中药文化,我认为我们还是要从生活入手,让中药融入生活,让普罗大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中药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优点和可取之处。
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饭我们收拾行囊上山。脚下湿滑的苔藓,松动的沙土,以及从旁边伸过来的草木的枝干,都给我带来十分新奇的体验。一边前行,一边聊天,并时不时在老师的指引下认识新的药用植物。它们有的带刺,有的结出红色浆果,有的茂盛,有的萧索。但它们在老师的讲解下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让我们记忆深刻。
山上的天气是多变的,刚套上雨衣不到十分钟,雨停了。过了一会再下,再停。短暂的时间内让我深切体会到大自然的喜怒无情。但我们的行程不会因为这小小阻挠而终止。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在地图上找到了一条下山的小路,这样就可以不走大路,而从水库旁边回到药博园,从而让我们多认识一些植物。从小路下来,居然到了当地老乡的后院,只得向老乡问路。知道我们要去水库,老乡自愿带着我们前往——据老乡说那条路被封住了,但可以从山上过去。但老乡似乎没理解我们的想法,在一路披荆斩棘后把我们带回了山上的来路。这段经历属实令人啼笑皆非,但还是要好好感谢老乡的帮助。正是中华儿女之间互帮互助,才有如今繁盛的新时代。
晚上的师生面对面让我受益匪浅。在来到药博园之前,我是不认可中医的。因为支持中医的不是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而是一套融合了中华从古至今各种思想的哲学体系,这让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体系的我无法接受。但在雷老师的讲述下,我对中医有了一些理解,也多了一些想法,其中有些是我暂时无法描述的,但这些想法确确实实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极大的改观。现代医学和中医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帮助人们对抗疾病,是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同伴,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对手。中医药陪伴了中华民族四千年,但在科学理论体系盛行的当今,中医药已不再是健康的守护者,反而受到各方打击和质疑,这片繁育了中医药的土壤却不再适宜中医药改革和发展。但是,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瑰宝,不是言语就能埋没其功劳和能力的,它依然在各方各面为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短短三天的实习过程,却是一场集学习,思考,运动,感悟自然于一体的经历,这是一次与药物心与心的交流,是一次与自然相融的亲密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知行合一,经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