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5月16日我们进行了大学的第一次野外见习,出发时天气有点阴冷,但每个人看起来都精神抖擞,心里头想象着老师描述的“山外青山”及其丰富的内涵——各种各样的药用植物。多么想看看能医治疾病的药材到底长什么样,多么想看看那神奇的植物,迫不及待的想揭开那层面纱!
出乎我意料的是青山居然就在我们附近,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偏僻,没多长时间就到目的地了,按早就分好的组我们开始了学习,看见那一座一座的山,我以为药材全在深山里头,谁知老师的举动震住了我,陈教授弯下身拔了一根“草”问我们是否认识,我不假思索的回答,那是用来喂羊的野草啊!老师听了笑笑,然后认真的讲解,其学名,药用价值,辨认特征及其形状相似的植物,听后恍然大悟,真的才明白:这个世界不缺少药用植物,而是缺少去发现药用植物的眼睛。小飞蓬就这样成为了我见习时的第一个认识的植物,过去的“杂草”一下子上升为药用植物,就像灰姑娘变成公主一样神奇,在那一片杂草中,老师几乎没动脚,一口气就介绍了四五种,我这才发现原来药材遍地都是哦,以前真是忽略了不少啊,真是孤陋寡闻了!过去口中的“萝卜子”一下子变为“莱菔子”,路边的“野花”一下子有了自己的名字“过路黄”,过去乱叫的植物现在都有了自己的称号:蛇莓,龙葵等等。想想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植物,在见习之前我一直把它们当杂草对待的,见了就拔,在我手里不知有多少药材因为我的无知被毁了,想起来就相当惭愧啊!不过以后同样的悲剧就不会在我这里发生了,还是要感谢这次野外见习,不然就光看课本,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课本上所说的药材就是我脑中的杂草,还是实践出真知啊!
在不断的行进过程中,一个个新奇的名字,充满了我的脑海,我对它们十分着迷,每碰到一种都要问老师,生怕忽略了某种,特别对于我认识但又不知其名字的,特别感兴趣,每知道一种就有一种成功感,心里甜甜的。老师带着我们游走在百草之中,为我们耐心的讲解每一种植物的各种情况,教我们如何给植物分门别类,从门到科到种,最主要对被子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将课本上的知识与活生生的植物对应起来,大大的加深了我们对植物的认识,并提高了我们对课本的兴趣。依据课本上的描述一点一点地对应到相应的植物体上,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一下子记住了好多东西,过去的一些迷团见了实物以后也迎韧而解了,没有了课堂上的迷茫,并且不由自主的被那些奇妙的植物吸引了,有一种莫名的好奇就是想去了解它们,想知道它们的价值!
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在这里被一一证实,如各类叶子:针形,披针形,椭圆形,卵形,扇形等等。单身复叶,掌状复叶,羽状复叶等。而且还可以进行实物对比,如区分羽状全裂叶与羽状复叶,在见习过程中我们就对它们的特点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亲眼目睹了他们的一切性状,印象相当深刻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属各种花瓣及各种变态花,像半边莲,绣球花,真是名如其花,真不是课本上一个“美”字能形容的,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啊!”
课本上的知识只是泛泛的描述及简单的介绍其药用价值,但没有讲述关于它们的细节及各方面的注意事项,这些都还需老师的经验讲解,很是神奇啊!
药用植物,采对时节则药效高,并且植物的生长状况也需充分考虑,有的需幼嫩的,有的则需要质老的,这方面老师只是简单的提醒了大家,但这又是一大意外收获,让那些药用植物在我脑中变的更加神奇了。
药物的相似曾造成过很多医疗失误,过去对那些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但这次见习中见到了那些“冒牌货”惊奇的发现它们是那么的相像,真是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真是很容易出错,老师教给了我们一些基本的鉴定方法,如在见习过程中见到过的“一年蓬与小飞蓬”,“枸骨与十大功劳”,“盐肤木与枫杨”等等,潜移默化中懂了好多,课本也翻的勤快了好多,感觉学习植物就是一种享受!
这次野外见习中还掌握了各种辨别植物的方法:总之,哪里有特点就从哪里入手,可结合嗅,扯,看,摸等如“嗅”可通过闻其特殊的气味来辨别,这些植物有:香薷,薄荷,鸡矢藤;“扯”可通过扯其叶子来识别,如神奇的“三叶人字草”;“看”观察其特殊的性状,如元宝草,贯众,半边莲,虎杖,紫苏,白背叶等各具特色的植物。
实践出真知。野外见习的教学方式优化并促进了课堂教学,建议老师能上一段理论,上一段实践课程,这样的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总之,这次野外见习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惊喜与激动,让我重新审视了大自然的绿色,见证了大自然的博大精深,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药用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还有一种敬畏感。一次野外见习把课本中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激发了其真正的魅力,真的还想多进行几次这样的见习,感触颇深啊,意犹未尽!
虽然暴雨把我们一个个都淋的湿漉漉的,但大家依旧是那么兴致勃勃,学的那么开心,那么投入!道一声:“老师,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给我们的这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