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积累——-----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心得
发布时间:2009/08/10   阅读量:

在不知不觉中,一天的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就这样在我们的忙忙碌碌中过去了。我们这一组的收获还颇为丰富,现在想象,仍意犹未尽。

当老师带着我们沿着农田道路旁行走时,一些从小就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的同学根本没有想到竟然有如此多的植物等待我们去认识,甚至,即使是田里的农作物面孔也如此生疏。我们跟着老师,听着老师对不同植物的讲解,努力回忆在书本上学过的知识。烦躁的情绪连同清爽的凉风在我们见到那一片美人蕉田的时候随着清风飘向不知名的远方,欢快的心情伴着林间的欢声笑语铭刻在我们心中。

上午的行程,主要是集中在青山脚下。很多在路边随处可见的植物以前叫不出名字,现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了很多,比如小飞蓬 过路黄 杠板归 鼠曲草 胡枝子 野菊花等等。因为在此之前我们还没有学到植物各科属以及它们的各自性状特点,因此在开始时一段时间对于老师讲的每一种植物属于什么科属的时候,完全没有概念,根本毫无头绪。但是,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的好奇心更加浓烈,在老师讲解的时候,我们都聚精会神的听,还拿着植物观察,生怕错过一点,努力记住各个植物的特点,比如何首乌托叶鞘膜质,花外侧3片背部有翅;牛膝茎四棱,节膨大,叶两面具柔毛;龙牙草(仙鹤草)大叶夹小叶,奇数羽状复叶;菟丝子寄生,茎纤细,缠绕,多分枝等等。为了加深我们的记忆,一路上,老师除了介绍新的植物外,更帮我们随时随地重复认识讲解过的植物。我不禁感叹:老师怎么每一种种植物都能叫出名呢!与此同时,老师还指导我们对未知具有花 果实 根 茎 叶的植物进行鉴定和标本压制,介绍了生态环境与植物的关系。我们在认识了各科植物的特点后,遇到无法识别的植物,就根据其生物性状猜测其属于什么科属,并与之前的同科属的植物相比较,进行区分。

下午的路颇为辛苦,我们终于向青山山上进军,虽不高,但已经是人迹罕至。道路崎岖,真的体会到什么是“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个中含义。走在小径上,总不时有不知名的植物阻碍我们,似乎在吸引我们去认识它们;山中竹叶上的蚂蝗也随着我们的到来而兴奋,瞪着大大的眼睛,在暗中窥机伺动;而不时有蚊子的关照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何为刺吸式口器;值得庆幸的事是没有迎来蛇先生的到访。在山上,我们见到的最多的就是菝葜,其典型的托叶鞘,与叶对生的柔软卷须,以及心型状的叶子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我们还见到了美丽的开着白花却长满刺的金樱子,有浓浓姜味的洋姜,硬革质 叶片两侧具有棘刺的枸骨,难得一见的羊乳,矮小却浑身带刺的野山楂,终于见面的药用植物山药等等。以前的我,总以为这些不起眼的植物都是杂草,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是今天的我才发现这么名不经传的植物竟然有那么多就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中草药,原来它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 难寻其踪。

通过今天的一天学习,我们看见了上百种植物,多为当地常见植物。在这学期的理论学习中,我们还要通过理论学习去了解各科植物的主要特征,而通过这一天的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实验基础,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也能有具体的认识,也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原理。比如,老师在提到为什么菊科是双子叶的第一大科时,我看着老师手中的一年蓬,完全没有概念,但是在接下来的认识植物的过程中,许多都是菊科的,这就为印证老师说的“菊科是双子叶第一大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相信这一点我是如何也不会忘记的了。而且,对于各类刺(枝刺 皮刺),各类柔毛(叶表面柔毛 茎上柔毛),各类叶(肉质 膜质 革质)等都要用手去感知,印象才会更加深刻,而不是只靠眼睛和大脑的学习,更是全方面的学习,我们才能记得更多,记得更牢,将其化为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植物学野外见习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识别新物种的方法:确定它在植物分类系统的位置,是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苔藓植物中的哪一个类群,然后在各个类群中确定哪一个科,然后再根据科内的检索表确定哪一个属。这更加有利于我们学习各科属的性状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这次的野外见习中,我见到了很多从未见到过的植物,虽然到现在有一些植物我叫不出来名字,但是我觉得对植物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要认识更过的植物,想更好的学习药用植物学这门课程,平时的经验以及时不时的复习是很重要的,如果平时不积累一些知识,很快,现在所记得的也会被我们忘记。在看到老师见到一种植物就可以叫的出来名字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很钦佩,我知道这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就向海洋是由水滴一点一点的聚合而来,高山是由尘土一点一点的聚合而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的我们也要努力的把握每一次认识植物的机会,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

上一条: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青山见习心得

下一条:于旷野青山寻永恒之美——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