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采药实践心得
“篢子编成细箬新,独穿空翠上嶙峋。
丹砂岩际朝暾日,狗杞云间夜吠人。
络石菖蒲蒙绿发,缠松薜荔长苍鳞。
金貂谒帝我未暇,且作人间千岁身。”
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文化沉淀的结晶,更是中国给世界的献礼。它影响世界的不仅仅是疾病治疗技术,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千年前的古人认为中医药是我们维护生命的医学思想和手段,总结为“生生之具”,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即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平衡的整体。经过几千年的时光,中医中药与我们的关系历久弥新,在当下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大放异彩。
这个暑假,有幸得到深入自然,与中药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几近圆满。
我们挥别了七月的期末周和蒸笼般的长沙,在bwin必赢各位老师的带领下于七月一日开启了去往攸县贾岭药博园的采药之旅。看着车窗外从高楼大厦到青山连绵,看着时不时长长的茅草弯着身体夹道欢迎,我惊觉玻璃窗的反光映出一张止不住笑的脸。
车停了,载着满满当当的期待。
在布局极其神似乔家大院的药博园活动中心,我们和老师们一起进行了短短的关于创新创业的交流。老师们一扫往日在讲台上的距离感,像是最亲切的长辈把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万望我们可以少一段弯路,少一些辛苦。老师们的教导让我开始思考:“我在大学要学什么,学了要做什么,大学到底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未来的两年里甚至更久,我都会努力培养之前忽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吧,虽然现在的我还不太清楚应该怎么做。
七月一日下午,在邓旭老师的带领下,随着第一棵鬼针草的辨认,我们正式开始了实习。我认为重要的不仅是认药,更是采药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生药的生长环境和形态性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团队凝聚力——在整个采药过程中,我们有记录有采摘有收集有制标本,分工明确,效率可观。我们认识到了很多在路边随处可见的生药植物以及它们的科属和特征,例如贯叶金丝桃、海金沙、盐肤木、积雪草等药用植物。整个下午,听着老师对每种植物的名字、药性、药用价值和药物化学成分等侃侃而谈,那信手拈来的状态和不假思索的态度让我们狠狠羡慕并感觉到一种向往——总有一天,我们也将会变成这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侃侃而谈并且不担心带偏后辈。我想,会有这么一天的。
在药博园中,我们遇到了龙总,一位和蔼的老伯伯。在了解到这一整片园子都是他自己一点一点建起来、每株植物都是一棵一棵移植的之后,我很感叹:听着就已经觉得很辛苦了。对此,龙总只是笑着,说因为是兴趣所在,只有满满的快乐,没有感觉到辛苦。是啊,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真希望我能足够幸运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也会如此喜欢。晚餐之后,我们简单学习了标本的制作与固定。看着未来可能会被其他伙伴们观赏的在纸张上舒展的植株,有一种满足感在心里发了芽。
七月二日,是个天气晴朗心情明媚的日子——
我们进山啦!
山里有好多在前一天的药博园里难得一见的植物,它们或许更喜欢山上作为据点,就像地念,山下是一撮儿一撮儿地生长,山上就成片成片,大朵大朵地开花,肆意地舒展身体,看着就让人安宁喜悦。老师带着我们,慢慢地辟出一条路,排成排地向山顶进发。我们一边赶路,一边瞧着路旁蓬勃生长的植物,偶尔认出几株就开心地指给身边的小伙伴,第一次觉得爬山是这么愉快的事情。在登顶之后,极目望去,山隔壁还是山,有一种宏大而宁静的美感。置身其中,感觉自己受到了洗涤一样。
下山之后,我们进入了药棚中学习,参观了古人种药和制药的工具和药材加工的模拟过程,再一次感慨在生产力如此落后的状态下古人的聪明才智。
晚上,我们有幸与邓旭老师进行了师生茶话会。我们以脱发为切点开始天马行空的交谈。淋过雨的人,总想着为别人撑伞。我们的老师都是很好很好的人,所以,大胆地和他们接触吧,“总有一些事是同龄人看不到的,所以请依赖老师”。
七月三日,怀着对实践结束的不舍和对时间过得如此之快的恍惚,我们在细密的雨丝中依次完成老师的测验,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回想起前两天对着各式各样植物名字哀嚎的我们,看着现在对着植物几乎没得卡壳的伙伴们,不禁再一次感谢这次难得的机会和辛苦的老师们。
坐在回程的车上,看着连绵的树被矗立的楼一点点代替,我摸了摸手里捡到的山上的松果,默默地和远去的三天道了别。
在这个难得与自然接近的机会里,我们以探索者的眼光打量植物的世界,以初学者的姿态探寻植物的奥秘,以交心者的方式感受植物的温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确实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为这两天我所得到的远比在教室或图书馆啃几天书本要多得多,而且更快乐。实践心得成文时间仓促,但经历过的感情将会永远存在,成为我的一部分。
——就像那五十二种中药的性状和名字一样。
药学2001班
王璐
书于2022年7月4日星期一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