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代谢产物新功能的发现与应用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3/06/28   阅读量:

本研究组专注于有临床基础中药,应用多学科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中药代谢产物新功能,在创新药物发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天然药物或中药研究方面形成了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稳定的研究方向。

课题组首次发现黄荆木脂素(来源于传统中药黄荆子)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并阐明该类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这一研究已申请PCT专利一项,国内部分已获授权,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Clin Cancer Res(2009,15(16):5161-5169,IF 7.742他引次数13),同时,该项研究获得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重点支持(基于Akt-mTOR通路,一种新颖乳腺癌治疗药物EVn-50的研究,(计划编号2008SK2005)与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基于PI3K/Akt/ mTOR通路的抗乳腺癌现代中药EVn50临床前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编号2009ZX09102-109,国家经费296.55万元);芳基二氢萘类木脂素其他功能研究(抗乳腺增生、抗骨质疏松等)申请专利三项,已获授权。其中针对乳腺增生的中药创新药物研究获得了长沙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支持(中药关键技术创新及研究及产业化——中药特色新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编号K1204004-31-1,50万元),有望在未来三年申请临床研究;芳基二氢萘类木脂素作为一类创新药物的筛选、修饰与成药性评价获得中南大学前沿研究计划重点支持(50万元)。

针对重大代谢疾病糖尿病,课题组选择传统中药桑叶、桑白皮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学科手段,在国内率先对桑属植物中DNJ类N-糖类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N-糖类化合物多环节调节糖代谢的特点,开发适合亚洲人饮食特点的中药糖尿病治疗药物桑叶提取物及其制剂(专利号ZL200810031546.8)该项研究也获得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桑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的研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组中南大学负责人,项目编号2009ZX09102-110,国家经费298.48万元);而N-糖类资源的结构修饰与相关功能研究已取得进展。

针对传染性疾病流感,在本人前期主持研究的一项研究基础上(抗流感创新中药连知解毒胶囊,已获新药证书,该项研究获得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选取其中重要中药广藿香为研究对象,联合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对广藿香抗流感病毒物质基础进行研究,首次发现广藿香中具有显著地抗流感病毒H1N1作用(专利申请正在进行)的成分,该类成分既可作为抗流感五类中药进行开发,又可成为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设计的先导,具有极大的潜力。

以临床确有疗效的传统中药为基础,多学科结合阐明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既可为创新中药成药性研究提供基础,又可为一类新药研发提供新颖的先导物及新靶点的确证提供探针,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相互促进,这一研究思路的形成及持续实践必将助推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

近五年来,发表论文近3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申请专利近16项,其中获授权8项。获湖南省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

课题组成员

周应军,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获药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白沙集团博士后工作站进行中药活性成分代谢化学研究和新药开发工作。现为中南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主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年来主要从事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修饰、构效关系及新药研发工作。已开发中药新药多项,其中五类新药3项,目前在研纵向课题3项,横向课题多项;获授权专利4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主编、参编教材专著三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1篇为SCI收载。

曾光尧,讲师

199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科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从事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2002年调入中南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2004年11月获药剂学硕士学位,2010年9月起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与中药新药研发工作,熟悉中药化学成分分离纯化技术,有从事中药创新药物(中药五类)的研发经验,熟悉新药申报流程。

上一条:小分子药物合成和构效关系研究课题组

下一条:分子设计与转化医学研究课题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