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药草香,莘莘药童忙--黄露露
发布时间:2020/11/09   阅读量:

9月11日上午,从医学微生物学的考场走出,我们便坐上了前往野外实习地贾岭药博园的大巴。阴云密布天欲雨,却丝毫不能掩盖我们脸上洋溢的灿烂阳光般笑容。

经过将近三小时车程后,我们到达了药博园。一下车,就被温暖湿润的空气裹挟,仿佛被热情的拥抱。用过午餐,稍作休息,短暂集会,备好工具,我们小组同学便跟随厉宇红老师、李静老师开启了采药识药之旅。

不急着上山去探寻奇花异草,也不急着到园子欣赏珍稀草木,老师们首先将我们带到住宿地的门口草坪边,教我们学会用心、用眼睛,去善于发现那些看似最不起眼、最渺小,却不该被忽视的药草。

纤细的茎、淡红紫色的小花,我们惊讶于这小小的缠绕在杂草间的藤蔓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小小的身体里有着大大的能量,野大豆的种子、根、茎、叶均可入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什么叫不能“以貌取草”。

我们又陆续认识了鸡眼草、铁扫帚、鬼针草、野葛……观其色,摸其形,闻其味,课本里的各种药草,从枯燥的文字,逐渐成为我们眼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种药草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科属种别、功效作用、奇闻异事,我们思绪飞扬、各抒己见、思想碰撞、知识交汇。

姿态万千的药草偶有难以辨认之时,为了让我们学会如何利用药用植物学的知识鉴别药草,老师们给我们留了一个小作业。晚饭过后,带着需要鉴别的药草,我们小组成员集合在一起讨论。根据基本特征,我们大致确认了未知植物为锦葵科的小灌木,借助植物检索表和识花软件,基本确定未知植物为黄花棯,最后我们又查找了黄花棯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分布等方面的信息,用以对比最终确认植物的种类。热烈的讨论在喜悦中戛然而止,我们各自回房休息,为翌日的学习之旅蓄积精力。

第二天,唤醒清晨的是对新一天的期待。天气好像对我们格外友好,伴着凉爽清风,我们开启了爬山识药的旅程。标本采集、图片记录,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路行至半,忽然遇雨,

我们转道进入蛙声亭,学习使用新鲜植物制作标本。选取一段大小合适、形态完整、无病虫害的合萌植株作为对象,我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共同完成了合萌的植物标本制作。

下午,我们真正开启了登山之旅。沿着崎岖的山路拾级而上,边走边学习通过花和果实辨认小灌木的种类。高大的草本植物会挡住路,伸出来的小灌木长着刺,地上的匍匐植物和藤蔓会绊到,相互扶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我们克服困难终于登顶,一路上,我们学会的不仅仅是药用植物的相关知识,更是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晚上,我们小组成员和老师们一起进行了交流会。从同学们目前接触的专业学习和科研经历出发,李静老师解答了同学们对药学各二级学科的相关疑问,鼓励同学们多去尝试,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学习、探索。针对同学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厉宇红老师则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新知,随时准备好接受挑战,机遇来时即可乘风破浪。

第三天,是紧张刺激的药草鉴别和科属判断考试。考试结束后,我们聚在一起分享识药心得。

15CC3芳草萋萋,皆可入药,满园的本草,或常见,或珍稀,每一味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课本之外的世界,是用最直观的视觉味觉传达,是令我们欲罢不能的好奇,是激励我们将这份热爱放在心底,化为前进动力的不竭源泉。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药食两用植物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极大的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治疗疾病是未晚的亡羊补牢,而“治未病”却是一种居安思危。

这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偏远山区,这些随处可见的野草,是自然最慷慨的馈赠,有时会成为救命良药。在现代医学发展快速的今天,中草药和中医药文化在受推崇和被质疑之间艰难前行。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与发展,如何将这些民族的瑰宝物尽其用,也是我们药学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

短短三天,令人万分留恋,虽有阴雨跋涉入山间的疲劳乏累,但有无数次的收获新知的快乐,一天的奔走结束之后,往往还兴味昂扬、意犹未尽。

挥一挥衣袖,带不走的是满山满园的药草,带走的是学习到的知识,是在这锻炼的能力,是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是师生间的暖心互动,是深藏于心的热爱。

上一条:攀峰越险识药忙--王晗

下一条:宜心药行--杨澜